日前,廣東省梅州市城鄉規劃委員會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《梅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?!兑巹潯诽岢?,梅州將綜合采取“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”等措施,使70%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,到2020年,城市建成區20%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;到2030年,城市建成區80%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。
梅州市城鄉規劃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,近年來,該市中心城區在發展過程中改變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,帶來了水環境污染、水資源緊缺、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問題。為了讓城市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,根據實際情況,該市必須要推廣與應用海綿城市建設模式,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。結合國家、省的相關要求,梅州市積極開展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工作,出臺了《規劃》。根據《規劃》,該市海綿城市的建設范圍確定為市中心城區規劃范圍,總面積約 376 平方公里。
目標 70%的降雨就地消納利用
《規劃》為我們描繪出“海綿城市”的雛形:水生態良好、水安全保障、水環境改善、水景觀優美、水文化豐富,構建“群山基質、藍綠廊道、多點分布”的自然生態空間格局。
通過海綿城市建設,該市將實現70%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。到 2020 年,城市建成區 20%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;城市的水域面積率不低于6%,生態岸線恢復率不低于 80%,城市熱島效應有所緩解;城市建成區年徑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 60%,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,地下水監測點位水質不低于《地下水質量標準》Ⅲ類標準;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到國家標準要求,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 15%,雨水利用率不低于1.5%;能有效應對不低于30 年一遇暴雨,供水管網漏損率不高于 12%。到2030年,城市建成區 80%以上的面積實現70%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。
規劃 分別設置相關標準推進建設
為了達到70%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目標,《規劃》結合城市道路、用地類型、雨水管網和充分考慮控規管理單元的劃分,適當調整排水分區劃分邊界,該市中心城區被劃分為39個流域排水分區,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分解至各流域排水分區。
具體到建設規劃分區層面,《規劃》將海綿城市建設劃分為海綿生態保護區(主要位于生態控制線一級管制區內)、海綿生態涵養區(主要位于生態控制線二級管制區內)、海綿生態緩沖區(主要為農田和林地)、海綿建設提升區(包括梅縣區槐崗、江南新城、高鐵西站片區等規劃用地)、海綿建設修復區(范圍是現狀建設區域)五個海綿功能區,分別提出管控指引。
此外,在海綿城市建設推進過程中,該市中心城區的城市水面率逐漸下降、不盡合理的岸線使用影響堤岸功能、污水處理設施不足,周溪河和黃塘河等黑臭水體待整治、水供需矛盾日益凸顯、水資源整體利用率不高、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滯后、排水系統不完善等成為需重點解決的問題。對此,《規劃》提出建設“綠色海綿”、“彈性海綿”、“活力海綿”、“平安海綿”、“魅力海綿”的細化目標,系統性地提出相關規劃。
同時,對海綿型道路建設、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建設、海綿型綠地與廣場建設等作出規劃指引,劃定江南新城海綿城市重點建設區、梅縣新城海綿城市重點建設區、芹洋半島海綿城市重點建設區以及制定相關的目標建設內容,進一步提升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水平、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城市安全水平,為該市委市政府“一區兩帶六組團”發展新格局構建提供有力支撐。